
在清华大学工程管理创新人才教育与发展论坛暨MEM课程开放日上,360集团创始人、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博士生周鸿祎发表演讲,提出人工智能正进入“智能体”新阶段。他认为,这一转折不仅是技术演进,更将重塑产业竞争、企业形态与人才格局。
从大模型到智能体:AI进化的关键一步
周鸿祎指出,当前AI正告别仅能回答问题的“大模型”阶段,进入具备自主行动力的“智能体”阶段。不同于传统算法,智能体能像“实习生”或“虚拟助理”一样独立完成任务。
他解释说,过去AI缺乏推理与反思能力,而如今的智能体能通过强化学习和任务规划,实现“慢思考”与自我纠错。支撑这一变革的,是三大突破:推理能力显著增强、开源生态成熟以及算力成本大幅下降。这使得智能体得以具备自主规划、持续记忆、工具调用与协作等类人能力。
智能体经济:个人与企业的双重升级
周鸿祎判断,智能体将重塑社会生产力结构。未来,每个人都可能拥有数十个智能体协同工作,形成一个随时在线的“赛博团队”,帮助完成报告撰写、视频制作、数据分析等任务。“这意味着每个人都将成为‘超级个体’,企业也将进化为‘超级组织’。”
他提到,美国已有初创公司依靠智能体实现以小博大——几十人团队却能创造千人产出。随着智能体逐步替代人力与传统软件,一个全新的“智能体经济时代”正悄然到来。
企业落地AI的行动路径
针对企业AI化转型,周鸿祎提出了系统性方法论:
第一,要更新认知,视智能体为“虚拟员工”,明确职责边界;
第二,选择切口明确、重复性高的岗位试点,如市场调研、合同管理;
第三,搭建“多智能体团队”,让不同角色协同工作;
第四,由业务专家牵头,AI团队提供底层支持;
第五,保留“人在回路”,确保关键环节由人类控制,防止风险。
教育转型:让未来管理者学会“领导AI”
在演讲的结尾,周鸿祎提出,高校应当走在AI革命前列。他强调,AI不会淘汰人,但会淘汰不会使用AI的人。未来的领导者不仅要懂管理,更要会指挥智能体。他建议高校增设“自然语言编程”“智能体组织管理”等课程,培养能与AI协作的复合型人才,为中国AI生态注入新动力。
© 版权声明
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,未经允许请勿转载。
相关文章
暂无评论...